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正式开幕,冬残奥会的赛事在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云顶滑雪公园五个竞赛场馆中举行。为了确保顺利参赛、工作以及观赛,各个竞赛场馆增设和改造了一批无障碍设施,从细节入手进行全方位调整。
国家体育馆“冰之帆”
作为主办残奥冰球的唯一场馆,国家体育馆“冰之帆”为运动员和观众引入了贴心的无障碍设计。
残奥冰球更衣室对空间大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比赛时可能会有16到18名运动员在这里同时更换冰橇,每个冰橇的长度大概在1米左右。所以,在冬奥会结束之后,工作人员对更衣室的设施进行了精简和重新摆放,力求把最大的空间留给运动员。
更衣室地面也被一种特殊材质制成的白色板子铺了起来,这个板子叫做仿冰板。国家体育馆“冰之帆”仿冰板的铺设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比赛时运动员更换完冰橇之后,就可以在仿冰板上滑着冰橇直接到达赛场中。
在赛场观赛席,为了方便运动员坐着雪橇观察场内赛况,“冰之帆”设计了全透明的板墙。观众看台上设置了无障碍观赛席,运动员和观众可以坐着轮椅直接到达无障碍观赛席,坐在轮椅上观看比赛。
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
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行,针对轮椅冰壶比赛,“冰立方”无障碍设施覆盖了整个场馆以及周边的部分区域,包括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坡道以及无障碍更衣室、卫生间、看台、栏杆等等。其中无障碍坡道,既包括专门提供给运动员通行的坡道,也包括赛场四周新增的坡道。
运动员坡道是轮椅冰壶非常重要的设施,轮椅冰壶的赛场是在国家游泳中心的地下一层,“冰立方”在入口处增加了一个1:20坡度的临时坡道,总长度达到140米,能够满足运动员瞬间大流量的上下通行。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妮斯称赞说:“这条运动员坡道非常轻便优美,富有中国风。”
针对轮椅冰壶的特殊性,“冰立方”也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在冬奥会服务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更加热情和周到。考虑到参赛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为了保证各队不要相互交叉,“冰立方”为每个参赛队都提供了专门的休息室,从源头上遏制疫情传染的风险。
同时“冰立方”也准备了假肢和轮椅修复修理服务,还配备了专门的理疗师。在赛场周围的媒体采访区也有无障碍坡道,这是因为历届冬残奥会都会有残疾人记者参与报道,通过这样一个暖心的设计,能够让残疾人记者和其他记者融合在一起。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的无障碍设施体现出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场馆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将无障碍的需求考虑在内,比如各种无障碍坡道可以实现场馆的看台、办公区域与室外的混采区和赛道之间的无缝衔接。在通行的雪道上还铺设了防滑设施,以此保障轮椅使用者能够自主、无障碍、安全的在场馆内外自由通行,前往任何自己想要抵达的区域。
“雪飞燕”看台区的围栏也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它的高度能够满足轮椅使用者以坐姿不会遮挡视线的前提下,观赏到比赛的精彩赛况。在场馆观赛区域还有一个用餐的位置,在取餐的位置上增加了一套新的滑轨,到正式比赛的时候,需要用餐的人员可以在这里取餐,把餐盘放在滑轨上滑动到指定的位置之后,再端到自己的用餐位置,这个设施保障了取餐和用餐全程的无障碍。在场馆观赛区许多桌子的下面都有一个小小的扳手,通过这个扳手,可以自由调整桌子的高度,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高度,更加舒适地去观看比赛。
北京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
北京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无障碍设施改造和设置等人性化细节令人瞩目,冬残奥会期间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3300名注册平面媒体和转播商参与报道和转播工作,届时主媒体中心每天7点到24点对媒体开放。
主媒体中心智慧平台设计了一个无障碍设施的指引,主要是为了指引相关人员如何去餐厅,在餐厅门口专门设置了低位手消机,就餐人员经过点餐取餐后进入低位收银台,然后就可以到专用的就餐区用餐。
主媒体中心的无障碍卫生间采用电动开门、延时关门,卫生间门从内侧关闭以后,会有30分钟的锁闭期,防止外面的人打开,起到了插销的作用,只有从内部开门才能解锁。
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是北京市区内最大的场馆运行区域,占地1.14平方千里。在冬残奥会期间将承担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和国家体育场三个重要场馆的外围保障工作。
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一共设置了13个安检口,其中特别设置了两个无障碍安检通道,这两个通道取消了传统的电磁感应门,改用人工手检加机检相结合的方式,在便捷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
为了更好地保障残障人士的需求,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一共设置了186处无障碍设施,比如低窗口位的无障碍公共售卖点,具有“黑科技”自动消杀功能的无障碍卫生间等等,有需求的观众还可以通过无障碍摆渡车直接到达比赛场馆的入口。
“双奥之城”北京全方位开启“无障碍”模式,服务更细致更体贴,处处细节体现着对冬残奥运动员的关怀。从设施到服务的全方位转换,精心打造安全顺畅、有温度的无障碍环境,力求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冬残奥会运动员带来无微不至的无障碍体验。
来源:一起向未来、共同关注、中国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