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政共建 > 公安 > 正文
《三里湾》的乡土气息与红色记忆在这里交织生长
2025-05-13来源:廉政中国编辑:小编

  太行山麓的春风拂过长治平顺西沟,赵树理笔下《三里湾》的乡土气息与红色记忆在这里交织生长。1954年,人民作家赵树理用蘸满泥土芬芳的笔触,在三里湾的阡陌间勾勒出基层治理的生动图景;70多年后,西沟派出所的民辅警将这份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中,让文学经典焕发出基层治理的新光彩。

  从“旗杆院”到警务室红色文化基因赋能实现基层新治理

  赵树理笔下的“旗杆院”曾是三里湾的治理中枢,如今在西沟化身为24小时不打烊的警务室。民警们将《三里湾》中“说人话、办人事”的朴实智慧融入工作,开辟独具西沟特点的“信仰有主义、执法守正义、服务讲情义”的“三义”教育,在执法办案和为民服务中,做到“情、理、法”的统一,筑牢一心为民的服务基础,永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本色。以党建为统领的三义教育成效明显,西沟乡连续20多年来没有发生“民转刑”案件,西沟派出所荣获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平安社区(村)创建先进单位等荣誉,20多名民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基层民警”,队伍连续30年未发生违法违纪问题。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警民融合,联动共治

  《三里湾》是作者根据1952年在平顺县川底村参加农村合作化的亲身经历撰写的,是在实践中孕育出来的。

  西沟派出所民辅警随身携带的“工作日志本”,也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形成记录,记录着谁家老人需要办身份证、哪户夫妻最近闹矛盾,并且所到之处总要递上自己的警民联系卡,听听家里有什么困难帮出出主意,也会拿出反诈宣传页给群众说一说讲一讲,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西沟派出所的民辅警仍坚持用最原始的方式——步巡走访,他们深谙“好脚底板”赛过“好车轱辘”的基层逻辑。

  在西沟村的核桃林里,丰收景象繁忙而喜悦。民警辅警和村民们一同拿着长杆,轻敲树枝,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敲打、有的负责捡拾、有的负责装袋,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充满了欢声笑语。当所长石磊帮村民老王打完核桃再调解其邻里纠纷时,他无意中践行了三里湾里“帮忙干活顺便说事”的传统智慧。

  “弯弯绕”变通智慧“三级联调”艺术升华

  在“纪兰调解室”里,民警们通过“糊涂涂”“常有理”等典型人物的处事教训,让当事人在会心一笑中化解心结。派出所将辖区的各类矛盾纠纷归纳总结,建立了独具西沟特色的“组里唠、村里聊、所里调”三级联调机制。这种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议事方式,近三年来已成功收集有效建议百余条,化解潜在矛盾30余起。

  今年一月份,石匣村村民张某伺候其叔伯兄弟张某伏(移民周边潞城区,其子女多年联系不到)并出钱将其安葬,后听说张某伏石匣村有光伏补助钱,就想把安葬费要回来。村委告知这个钱只能由其子女领取,就因此事,张某多次向各级政府讨要说法。西沟派出所了解情况后,通过户籍信息系统查找其家人,到潞城区寻找相关线索,最终通过不懈努力将其远在江西的女儿叫回,联合村组两级进行调解。民警将生硬的法言法语转化为“地垄沟里的道理”,其女儿对张某对父亲的照料心存感激,也因自己未能在身边尽孝深感愧疚,最终答应给张某经济补偿,一起矛盾纠纷成功得到化解。

  在《三里湾》书中,范登高家门口那棵老槐树下,总是聚集着议事的村民,而西沟派出所民辅警们走村入户的身影,恰如那槐树下调解纠纷的“能人”;合作社干部帮社员锄地的身影,与民辅警帮村民抢收庄稼的背影重叠;当年黑板报上的生产通知,与手机微信群里发送的防诈骗提示呼应。西沟派出所早已从单向管理转向“预防-调解-服务”的全周期“派出所主防”,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平安保障。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