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国运动员纷纷在社交网络上表达对北京冬奥会的感谢与不舍。好在短暂的分别后,很快又是相聚时。
北京冬残奥会将于3月4日开始,更多怀揣梦想的运动员将相聚在这里,逐梦冰雪、挑战极限,为奖牌和荣誉而拼搏!奖牌不仅是赛场上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优秀运动员荣誉的象征。你知道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是如何设计制作的吗?
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一脉相承,这依然是一个与玉有关的故事。
设计灵感从古代三枚玉璧而来
第一块玉璧是来自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同心圆纹高领玉璧,在玉璧的两面有四组同心圆的纹饰。
第二块玉璧是1983年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同心圆三区玉璧,这块玉璧上有三个部分的纹饰,从而将玉璧分成了三种不同造型的同心圆。
第三块玉璧是1985年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这块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同心圆玉璧,玉璧上四个对称的圆孔,有学者认为代表四方。
这三块同心圆玉璧,虽然彼此年代相隔,但它们共同的“同心”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奖牌正面的祥云纹和冰雪纹体现“双奥之城”的风采,背面呈现了星空的轨迹,24颗星星寓意24届冬奥会,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文和天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冬奥赛场上运动员们群星璀璨的象征。
普通人不曾注意的细节,在设计师眼里都是不容小觑的。在这块看似简洁的奖牌上有很多的线条。哪怕是一根线条的粗细,设计师们都会从0.1毫米到0.9毫米做无数次的比较。 独具中国韵味的设计细节甚至还体现在挂带与奖牌盒中。
挂带采用传统桑蚕丝织造工艺,织造冰雪底纹,颜色选用红色,与中国春节文化相契合,表达对运动员的节日祝福。
奖牌盒以大漆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制作,既突出了中国文化特征,又符合绿色办奥和可持续性的理念。
探访冬奥奖牌制作“大本营”
奖牌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图稿上,2020年10月,冬奥组委委托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进行奖牌打样与测试工作。
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的制作单位。其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2007年就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一枚冬奥会奖牌的制作都需要18道大的工序,小的步骤更是不计其数。
如何在冬奥奖牌制作中完整体现设计理念,是制作团队面临的最大考验。比如奖牌的每一环都做了“打洼”的处理,“打洼”在中国古代的青铜礼器、玉器中都非常常见,这样可以让平面的奖牌能够呈现出立体的样态。
为了凸显文字和样式。冬奥奖牌的文字和纹饰都是下凹的雕刻,这里就用到了非遗的钱币手雕技法。
设计师希望金牌表面具有光泽感,但又有内敛的效果。制作团队采用了传统手工压亮工艺,在显微镜下用压刀在磨砂表面压下一条条光滑的亮线。纯手工压亮制作一块奖牌需要耗时6到8个小时,制作完成后金牌的色泽显得更柔更典雅。
五环“同心” 、“同心”归圆。一枚枚“同心”奖牌的诞生是中华技艺与文化的精巧结合,也是运动员不断拼搏、努力超越,实现梦想的见证。同时那些暂时无缘领奖台,但在冬奥赛场上绽放光芒的运动员同样值得褒奖!奖牌颁给获胜者,而荣耀属于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