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中国讯(方伟 李静)“您出院后,各方面恢复得怎么样?”“多亏了你们给我做的这个手术,我现在心脏舒服多了,头不晕眼不黑,饮食活动都正常了……”
4月25日,临汾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王红贤电话随访一名89岁的心动过缓患者时,对方对不久前在该院做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赞不绝口,重获“心”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是心内科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截至目前已完成数例,为需要心室起搏的高龄、血管条件欠佳、感染风险高等人群带来了更安全、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89岁的张奶奶原本身体较好,总是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但近3年来时不时感到心慌气短,严重时还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情况。自今年2月开始,这些症状发作得愈发频繁,家人不敢耽搁,迅速将老人送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就诊,相应的检查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忧心不已。
“依据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老人的总心率明显下降,24小时心搏次数远远低于正常值,心跳最慢时仅30次/分钟,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同时伴有发作性头晕黑蒙等症状。”王红贤向老人家属详细告知病情,“这意味着老人随时可能因心脏停搏引起生命危险,单靠药物治疗也无法‘治本’,当务之急是给这颗疲惫不堪的心脏装个‘马达’,让它重新有规律地跳动。”
刻不容缓!王红贤积极组织相关学科会诊,从患者获益更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综合考量老人的病情与需求。鉴于张奶奶年事已高、身材瘦弱、基础条件较差,选用传统起搏器的话,需制作囊袋和植入电极导线,存在感染、三尖瓣反流等潜在风险,因此决定采用更为先进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方案。这种起搏器体积小、无导线,无需在胸前开刀制作囊袋,具有无切口、无伤疤、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更适用于此类高龄患者。
3月下旬,手术如期进行。由于张奶奶血管迂曲严重,如同布满荆棘的道路,给手术增添了不小的阻碍。每一个操作都如同在钢丝上行走,容不得半点差池。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下,王红贤和手术团队在复杂的血管环境中小心翼翼地探索,凭借高超的技艺经股静脉途径,精准无误地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右心室低位间隔。随着起搏器成功锚定心肌,各项参数达到理想状态并完成固定,心电监护仪上的心律曲线瞬间恢复稳定节奏。全程仅用时40分钟,便成功完成这一高难度的手术。
术后,经过密切监测,张奶奶的心率恢复至60次/分钟,待病情稳定后,还将进一步改善,且穿刺部位无渗血、无肿胀。更令人惊喜的是,老人术后8小时可在床上活动,术后16小时便能轻松下床活动,困扰她许久的心慌气短、眼前黑蒙等症状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大为好转。老人和家属对此次手术效果较为满意,对医院的医疗技术和贴心服务更是赞不绝口。
一个小小的“马达”,让张奶奶的心脏再次“满电复活”。根据术后随访情况,老人各方面情况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王红贤介绍:“此次采用的无导线起搏器形如一颗小巧的胶囊,体积比传统起搏器明显减小,重量仅约2克,且能保留传统起搏器的功能,被誉为心脏的‘隐形引擎’。相比传统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它可以通过微创手段直接植入到心腔内部,无需在胸部皮肤下制作囊袋放置起搏器,无需导线连接,这一设计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感染风险,同时避免了导线相关的并发症。此外,因为手术植入无切口、无凸起、无束缚,患者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目前,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已成功完成数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几例手术患者均为高龄,年龄最大的92岁,年龄最小的86岁,经过严密的术后随访,他们均恢复良好,没有任何不适,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王红贤说,“无导线起搏器适用于多种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为那些因传统起搏器植入困难或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比如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高风险特殊体质人群、上腔静脉通路缺失患者、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以及传统起搏器反复感染患者等。”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的常规开展,是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医学科技的进步,重启健康活力“心”生活。